您的位置 首页 锡伯族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伴着清代锡伯族人的降生和成长,与其灵魂融为一体。那时锡伯族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荣耀。是原始萨满文化的遗存,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强调爱国主义和社…

传统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守护人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伴着清代锡伯族人的降生和成长,与其灵魂融为一体。那时锡伯族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荣耀。是原始萨满文化的遗存,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秩序的射礼典章,是儒家礼射(乡射、燕射、宾射诸礼规范)文化在锡伯族中的传承与发展;娱乐性民众射艺竞技表演,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项目。

锡伯族人素以“善骑善射”著称。在锡伯族人的心目中,一把传世的弓箭既是一个强劲的工具,又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和吉祥物,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历史的浓缩。

弓箭是一项古老的发明。中国有制作弓箭的传统,弓箭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弓箭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序和要求极高。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

锡伯族先人原本居住在诺尼河流域,他们是1593年被努尔哈赤击溃的九个部落之一。清朝降服科尔沁蒙古人后,锡伯人在科尔沁人的控制之下。锡伯人直接为清朝服务是始于与沙皇俄国的战争。他们为清兵提供后勤服务。1692年科尔沁蒙古人将锡伯人、达斡尔族人献给康熙皇帝以此换取白银,从此锡伯人被被编入八旗,驻防在齐齐哈尔和满洲其他地区。乾隆皇帝征服新疆后,1764年锡伯人就被要求驻防以守卫新的边疆,逐渐在察布查尔聚居。 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居住在东北(满洲)的锡伯人的讲汉语,而在新疆这些昔日八旗驻军的后代仍然讲一种满语的方言,即锡伯语。他们使用锡伯文,一种在满文基础上轻微修改的文字。 有人认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名称即来源于锡伯的族名。

锡伯族由东胡—鲜卑—室韦—锡伯的顺序发展演变而来,弓箭文化贯穿其中。锡伯族不同时期的经济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即山林射猎型、草原游牧型、东北农垦型、新疆戍边型、市场经济型。民族弓箭文化随之发生了五次变迁升华,即生产性文化、军事性文化、大众民俗性文化、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这反映了锡伯族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的“骑射劲军”纵横国内外箭坛赛场,新疆3万余人的锡伯族群众中涌现出国际级健将3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健将近50名,他们创造了诸多箭坛奇迹,为中国、为新疆的射箭运动赢得无数荣誉,也让世界认识了锡伯族。

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角弓”。这首诗有可能是东周早期的作品。诗中不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还提到了反弓的特点。制造角弓异常复杂,但是它们在发射力量方面与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优势,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间更小。在马背上或马车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场射术的贵族传统是同驾驭马车的技术密切相关的。在静止的战车上使用高技术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东周时期的制弓业的发展难以考证。虽然弩的发展和应用脉络清晰,但是东周弓的性质和发展却难以确考。考古发掘出土过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无法拼凑出原来的形状。虽然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关楚弓的评论,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们只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许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证明,斯基台人或萨加人的弓在中国北部和东部边境非常流行。西周礼器上的图案显示许多步兵手持剑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头朝下,插入周围地面。同时,中国人很快从他们的北方邻居那里学会了骑射技术,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骑射。

汉代的图案仍然反映了骑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据从科霍坦地区的景厥和楼兰附近区域出土的弓,可以发现东汉后期和西晋初期引进了一种样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弓。这种弓设计独特,特别适合在在马背上使用,尤其是两军酣战之时,因为这时无法使用更多的骑射技术。

从唐代到明代,曾经有过成排使用弩手的纪录。弩手共分为三排,前排射击,中排准备,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机械装置图中,瞄准对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来对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这种弓矢对付过十字军。据说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佣军的结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颖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在14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禁卫军的文献中提到的技术,甚至能发现他们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献中的话。明代军队偏好使用轻装甲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强调速度和在飞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满族带来了同样的马背战术。不过,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满清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弓早在宋末就已不用,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 kg以上,弓身也长,达到1.8 m。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特别长且重的箭来对付装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装甲,30 m内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射落马下。实际上,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桩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获得“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daxiqian

为您推荐

锡伯族家庙历史及建筑特色

作者:桂婷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建造出带有该民族特色的建筑。而锡伯族家庙...

伊犁锡伯族历史遗存考察锡伯族有哪些宗教建筑?

作者:林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寺 锡伯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在新疆,这令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锡伯族刺绣

锡伯族刺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刺绣相传源于明末清初。清代,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锡伯族贝伦舞

锡伯族贝伦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贝伦”舞蹈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

锡伯族西迁节概况 锡伯族西迁节,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西迁节...
返回顶部